第二百四十一章 横生波折的摊位 (第1/2页)
李良山的话为整个大会定下了基调,再加上李海洋的方案虽然冒险,却是最有希望让整个企业起死回生的。 马卫国现在手足无措,以为自己没了希望的时候,却听到主席台上有一个老领导发了言。 “出水才见两脚泥,我看咱们也不要这么快的下定论,马卫国在厂里干了那么长时间,要给他个机会嘛。” 这话说得四平八稳,意思非常明白,就是要在生产上各显所能,用真实的效益来说话! 那个老领导清了清嗓子,说出了自己的方案。 “服装厂有两个成衣车间,我看暂时可以让马卫国和李海洋同志独立分别承包一个,周期也不要拖得太长,三个月看效益。” “这种承包改革以前市里没有过,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,不要步子迈得太大嘛。” 他这些话说的是四平八稳,谁也不得罪,一看就是个官场上的保守派,又让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。 虽然这种所谓的公平竞争模式典型的是脱裤子放屁,李良山毕竟也不能搞一言堂,事情就这么定下了。 服装厂两个成衣车间分别都有接近三百人,还有后勤人员接近二百,人数相当不少。 在三个月期限内,由上级财政负责后勤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。 而成衣车间的员工是否能拿到手工资奖金,就要看两位竞争者各显其能了。 会虽然开完了,但是在这个时代改革的项目审批可没有那么简单,要层层上报。 初步定下来在大半个月之后,下个月一号开始正式生产竞争。 马卫国别看在大会上吃了瘪,但是生产竞赛上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 他的改革其实就是不改不革,所有的生产流程和以前完全一样,只要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就行。 而李海洋却面临诸多问题,在这半个月之内要把面料搞定,还有销售渠道的打通。 之所以不能提前下手搞一些先导工作,还是因为资金实在是太紧张了。 如果提前采购面料和打通销售渠道,资金投入之后却没有拿到承包权,那就等于把钱打了水漂。 这么多年的商海沉浮,让李海洋深深知道有时候慢就是快,稳才能准的道理。 接近二十天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 这两项工作自己做了许多调查研究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 但命运之神总是喜欢戏弄人,李海洋刚一开展工作就遇到了麻烦! 作为一个新品牌,想要打进城市里面最大的百货商店是不可能的。 那里的服装都是由大城市的大品牌占据份额,因为商场领导观念落后,导致式样上比较过时。 可商场领导只认有影响力的牌子,说什么也不好使。 所以李海洋另辟蹊径,要在胶东路小商品市场上打主意。 这里是刚刚由市里牵头,将所有个体户集中在一起的自由市场。 但虽然政府下了大力气,第一批入驻个体户也才五十家,让偌大的市场显得极为冷清和寒酸。 当时设施十分简陋,只有一个钢骨架搭建的塑料棚顶,真是夏天热死,冬天冻死,等于半露天。 靠近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