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0章:生死交由百姓定 (第1/2页)
长安,朝堂之上。 由于李承乾已经杀入蜀地。 故而这些时日被送到长安城的叛臣叛将急速增多。 开始时,李世民还觉得挺高兴。 毕竟,自己的大儿子有这般本领,他脸上也有光。 可随后想想,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。 他大儿子打的可是平叛战争,而打的人是他的小儿子。 这一下,李世民也是高兴不起来了。 只想着,这场战争要是大唐的对外战争,该有多好啊…… 而在朝堂之上,李世民也积极听取大臣们对于这些叛臣叛将的处理意见。 但朝堂内的绝大多数官员,都觉得应该留下这些叛臣叛将。 而他们给出的理由,几乎都是同样的。 那就是这些叛臣与叛将都是受到他人蛊惑不得已而为之的。 同时呢,在李承乾进攻蜀地的时候,他们也没有做出过过激行为,顶多就是给打仗的蜀军提供了一些物资而已。 实在没必要杀剐抄家什么的。 但朝堂上的反应如此平和,可就引来了其他人的不满了。 就比如那些提前投诚到朝廷一方的蜀地官员。 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。 其中原因无二,自己什么错都没有犯,甚至都没有跟叛军同流合污,只是落得个跟原来同等级的职务。 甚至一些人还受到了贬职的惩处。 那这些跟李承乾交过手,可以清楚看出来有反叛倾向的人,凭什么被宽大处理? 所以,几乎就在朝廷接收这些战俘的当日,便有大批前蜀地官员联名上表,要求朝廷严惩这些叛臣叛将。 朝廷大臣对于叛臣叛将是想要宽大处理。 而前蜀地官员却要对这些以前的同僚赶尽杀绝。 这一下,事情可就变得有意思了。 …… 下朝之后。 李世民留下了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魏征三人。 其原因无二。 就是想要跟三人商议一下,这些蜀地的判臣叛将如何处置。 魏征率先开口道:“陛下,臣的意见在朝堂上已经说过了。” “这些蜀地的官员与将领,都是受到了他人蛊惑或胁迫才做出了有害朝廷之事。” “而且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,都是积极配合朝廷的行动的。” “在蜀地发生叛乱时,他们甚至竭力安抚百姓情绪,不让当地出现一丁点动乱情绪。” “所以我觉得,陛下应该将所有人甄别处理。” “犯错的罚,没犯错的就调遣到别处,让其继续任官也好,或者责贬为庶人也罢。” “实在没必要,将所有人都赶尽杀绝。” “况且如此一来,还有可能刺激那些还未投降的蜀地官员。” “让他们在我朝廷平叛大军到来之后,产生想要死扛的心理。” 魏征的一番话,可谓句句都在点子上,而且句句有理。 李世民点了点头。 随后,他扭头看向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二人。 “您二位呢?” “对此,有什么看法?” 听闻他的询问,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对视了一眼。 随后,长孙无忌率先迈步出列。 他拱手道:“陛下,臣觉得安抚蜀地并未收服的官员固然重要。” “但国法家规也很重要。” “既然做出了叛国之事,那就必须要用叛国之罪惩处。” “这也可以让全国各地都看清楚,胆敢发动叛乱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