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8章 道家的客观规律  (第1/2页)
		
		    其实赵官家写《辩证法》对于大宋朝这群精英来说,既震惊又觉得合理。    为什么?    因为中国古代就有辩证法,只不过它不叫辩证法,而叫道家学说。    例如庄子的《齐物论》中有说: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。故曰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    再例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    事物都是相对。    《道德经》中还有这样的话: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    这意味着矛盾是发展的、对立的,事物是曲折的、变化的。    《道德经》也有这样的话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    这话被很多神棍拿去忽悠民众。    但实际上道家并非道教,它是一种哲学。    真正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客观规律,道就是客观规律。    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中有阴阳的矛盾对立,也就是一生二的矛盾对立。    矛盾对立中演化出三。    这里的三是指矛盾在前进。    所谓的三生万物,则是指矛盾前进中,诞生了无数新的矛盾,矛盾自我演化,形成新的对立和统一。    这里面有基层核心思想:客观规律、矛盾对立统一、事物的前进性。    道家讲究的无为,也不是不作为,而是不要过分的人为干预,因为客观规律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。    也就是传说中的:天道不可违!   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,事物是向前发展的,我们不能强行逆天。    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。    那么它和《国富论》有什么联系呢?    有!    《国富论》中有一个核心思想:市场存在一支看不见的手,它能自我调节需求和供给。    这支看不见的手,就是道家哲学里所说的道,也就是客观规律。    当然,赵宁并非直接把亚当斯密的《国富论》抄了一遍,毕竟他不可能一字不落的记下来。    他是按照市场理论和分工理论,结合了道家思想写出来的大宋版的《国富论》。    历史上《国富论》的作者亚当斯密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大成者之一。    当21世纪的人提到自由,总是嘲讽那是西方的东西。    诚然,中国古代没有自由这个概念,但有无为而治,有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    儒家只是华夏文明的其中一部分,它不是全部。    那么《辩证法》和《国富论》与科学有什么联系呢?    也有!    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客观规律!    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客观规律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。    只有承认了这一点,才能开始思考万物运行的本质,去寻找老子所说的道。    中国古代在思想层面上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的。    这次改革是思想意识形态转变的开始。    它很出名,叫: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    在汉武帝提出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改革之前,西汉王朝是以黄老治国。    黄老治国就是讲究清静无为,也就是道家思想。    窦太后知道,人不可背道而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