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9章 刘堪观政 (第2/2页)
名义上归附齐国”的范围。 ~~~ 江南平定,定都的问题,再次被提上日程。 北京已然残破,天心城修建一半荒废,沈阳皇宫规模太小,西安自不必说,河南灾害连年,放眼全国,也只有南京最适合定都。 然而金陵霸气黯然收,不止是太上皇,朝野上下都认为南京不可作为大齐都城。 历朝历代,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立足南京,成就一番霸业。 卢象升钱谦益康光绪等人以为,前明国小势微,与宋不相上下,根本不足与大齐媲美。 当初朱元璋攻下元大都,便有意迁都,洪武后期,朱标四处巡查,为的是迁都北方。 最后,这事儿让朱棣做成了。 靖难之役,朱棣不仅夺了他侄儿的皇位,也把他老爹生前辛苦经营的北境防御体系破坏殆尽。 原先为大明开疆拓土的秦王、晋王、燕王、代王、肃王等塞王,靖难之后,或被削去兵权,或被移镇内地。 终明一代,北京一直处于敌人威胁之下,不是让蒙古兵围就是让女真人围,最后让流賊李自成围死。 所谓的“天子守国门”,其实不过是种无奈的选择······ 如今北边大城都已荒废,除了南京,没有更合适的地方作为都城。 权宜之计,只有先定都于此。 南京城中,几乎所有的南明官员都投降大齐了。 《明史》记载: 国破,(高)倬投缳死。 八月,南都破,百官皆好降。 值此以齐代明之际,要说所有人都投降了大齐,也是不准确的,至少有六人选择为大明殉节。 这六人和南京国子监监生吴可箕相同,殉节,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亡国的痛惜。 吴可箕在南京关帝庙自缢而亡,留下一首诗: 蹇遇逃君臣, 临危犹保身。 cao心死国难, 耻服北夷人。 也就是说,在相当一部分明臣眼中,刘招孙和他的大齐,与鞑虏无异。 当南京官员们成群结队前往武定皇帝大营,向齐军投降时,南明户部郎中刘成治对他夫人悲叹道: “国家养士三百年,岂遂无一忠义,以报累朝恩?” 说完他便在家中自缢。 礼部官员黄端伯则选择了更为激烈的方式对抗大齐。 黄端伯是姜曰广的学生,他不仅拒绝逃亡广东,在广东,南明忠臣们扶立起年仅二十的桂王朱由榔,继续与大齐为敌。 在广德皇帝召见黄端伯时,他竟怀揣匕首试图行刺齐国皇帝··· 后世历史学家们,对那些在南京陷落之后继续反击大齐的南明忠臣们进行了赞颂,如朱继祚,他率残明势力在兴化,继续负隅顽抗,被杀;蒋若来,他率领民众在崇明岛截杀齐国往来官吏,并试图将这座后来大齐最繁华的海岛,打造成反齐复明分子的海上基地;再如郭维经,他本是朱常灜的户部尚书,在南京沦陷前逃往江西,后来死于临川保卫战···· 类似这样的忠臣比比皆是。 当然,投降新朝以换取富贵前程的人更如过江之鲫。 刘招孙三令五申,令齐国官吏对投降明臣一视同仁,不得加以排斥,甚至在内阁八人组中增加了两个南明降臣,作为势力平衡。 然而,齐国旧臣们,私底下对那些贪生怕死改换门庭的明人,表现出了相当的蔑视。 太上皇最不愿见到的南北朝臣之争,不可避免要出现了。 无论如何,刘招孙和他的大齐,终于胜利了。 刘招孙成为这个主宰六千至八千万子民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。 虽然江南暗流涌动,虽然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还有残明势力反扑,无论如何,齐国的崛起,已经无可抵挡。 刘堪被留在南京城,表面是为镇守江南,其实是太上皇要十六岁的广德皇帝在南直隶观政。 “堪儿,你在沈阳时诵读经典,学《帝王图鉴》,可是书上的东西不能全信。现在,你接见这些降臣,他们或jianian或忠,鱼龙混杂,你看读书人的真面目是怎样,看什么是人心,什么是王道。” 刘招孙不厌其烦的向刘堪传授他的帝王心术。 对于小皇帝,太上皇有种复杂的情感。 当年,因为自己的过错,朱由检得以反扑,皇后张嫣被人下毒毒死。 刘招孙一直不能原谅自己,如果不是后来浴血重生,他或许早已经疯掉。 后来,为了弥补那个死去的女人,他早早将刘堪封为太子,早早举行禅位大典,早早把帝位传给这个十多岁的孩子。 十六年来,他用他固执的爱,弥补父子之间那道裂缝。 可是,刘堪会领情吗? 小皇帝对父皇,对身边所谓亲人,一直若即若离,只有舅舅金大久被杀时,刘堪落了泪。 “父皇,昨日刺杀我的那个明臣,当如何处置?” 广德皇帝抬头望向太上皇,眼神沉静的可怕。梦吴越的挽明从萨尔浒开始